写着 上海染料化工一厂 的颜料产品是哪里生产的
你这个多半是多少年前的旧染料包装了,那时候上海市中山北路347号确实有一个上海染料化工一厂,不过早就不可能存在了。就算还有这个牌子,都不知道搬迁到哪里去了。
顺便说一句,不要把颜料跟染料混为一谈哦,染料是染料,颜料是颜料,不一回事的。染料是染纺织品的,颜料是绘画、涂料、油漆使用的。
OPP的生产地
国外生产邻苯基苯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德国,邻苯基苯酚工业化生产工艺及核心技术掌控在德国拜耳、日本三光、美国陶氏化学手中。美国陶氏化学公司是世界合成邻苯基苯酚最早的厂家,主要采用氯苯为原料生产;德国拜耳公司主要采用环己酮为原料,经过二聚脱氢生产邻苯基苯酚。
德国拜耳公司环己酮缩合脱氢法生产OPP工艺情况见下表1。
表1
项目
拜耳公司
环己酮单耗
1.5-1.55
环己酮缩合催化剂
浓硫酸
废水
有废水
脱氢催化剂使用时间
16000小时以上
副产氢气利用
完全利用
邻苯基苯酚含量
≥99.5%
邻苯基苯酚色泽
白色片状结晶
生产规模(t/a)
20000 我国邻苯基苯酚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天津市卫津化工厂、上海染料化工厂、大连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从磺化法生产苯酚的蒸馏残渣中回收邻苯基苯酚,提取纯度也能达到98%。但由于工艺落后、受原料来源限制,国内采用此工艺生产的企业并不多,产量有限。随着国内磺化法生产苯酚装置关停并转,邻苯基苯酚产量越来越少。国内需求主要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新型阻燃纤维和材料、LED发光母体、水果蔬菜保鲜、塑料热稳定剂等产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国内外对邻苯基苯酚需求量逐渐增大,我国掀起了邻苯基苯酚开发热潮,国内不少科研机构开展了邻苯基苯酚生产工艺的研究。1992~1994年,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曾进行过环己酮聚合脱氢合成邻苯基苯酚的研究;1993~1995年,北京化工研究院进行了环己酮聚合脱氢合成邻苯基苯酚的研究,在南京投资建设了1条生产线,但由于成本太高,产品卖不出去,现处于半停产状态;盐城市华业医药化工有限公司于1998年起对OPP进行技术调研和市场论证,2000年建立了OPP实验室,2001年,盐城市华业医药化工有限公司与国内二家大专院校合作开发成功了环己酮路线合成邻苯基苯酚新工艺,在催化剂活性上有了较大创新,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得的钯ZSM-5分子筛Pd/H-ZSM-5和Pd/Mg-ZSM-5作为催化剂,在合成邻苯基苯酚过程中活性衰减速度明显降低,解决了该工艺催化剂的活性难题。2003年在国内首家建成了200t/aOPP中试生产装置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04年建立了盐城市OP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力OPP产业化研究和OPP应用研究,才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2005年将开工建设10000t/a邻苯基苯酚项目,随着盐城华业医药化工有限公司10000t/a OPP项目的实施,从此将全面改写我国目前无机和含氯、含溴有机阻燃材料“三分天下”的市场竞争格局,凡与人类健康密切的领域氯、溴系列阻燃材料,将加速退出市场,阻燃材料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势不可挡,阻燃材料将“四分天下”。
OPP作为重要的新型精细化学品和重要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食品果蔬防腐保鲜剂,在欧美及日本被广泛应用于柑桔的防腐,可使腐烂降低到最低限度,美、英、日等国还允许用于蔬菜,苹果、梨、菠萝、水蜜桃、草莓等的防腐。该产品是强有力的杀菌剂、消毒剂、防腐保鲜剂、杀结核菌剂、微生物抵制剂、防霉剂。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允许使用的以邻苯基苯酚或其钠盐为主要成分的杀菌皂、杀菌除臭清洗剂、防腐保鲜剂品种有近两百种,并且认为该类产品是无毒的,另外还用于纤维素、蛋白质材料,包括木材,皮革、纸的防腐、增塑剂、阻燃剂等产品。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用途的邻苯基苯酚,仅限于采用环己酮工艺生产的,其它工艺生产的邻苯基苯酚是不能用于以上产品的使用。
台湾三和化学在大陆与青岛化工研究院合资兴建的青岛新硕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2006年也成功开发成熟这一产品,达到了日本三光的水平,并通过台湾母公司出口至欧美国家。
上海染料有限公司的简介
上海染料有限公司现由8个生产企业和一个研究所组成,生产和经营活性、分散、还原等11大类染料、有机颜料及化工中间体等600多种产品。公司的产品多次获得国家金、银质奖;上海染料化工八厂的“工农”牌活性染料和上海市染料研究所的“狮头”牌食用色素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染料化工八厂、上海市染料研究所和上海大可染料有限公司获得了ISO9002质量体系国家认证,并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问:什么是食用色素?食用色素的种类有多少?
答:食用色素亦称食品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后提高其商品价值的一类呈色物质。食品着色剂可分为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俗称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大部分取自植物(如类胡萝卜素),部分取自动物(如胭脂虫红)和矿物(如二氧化钛)。常用的天然色素有焦糖色素、辣椒红、甜菜红、红曲红、高粱红、叶绿素铜钠、姜黄、栀子黄、栀子蓝、胡萝卜素、藻蓝素、可可色素、胭脂虫红、二氧化钛等。
合成食用色素的原料主要是化工产品,合成食用色素又可分为水溶性食用色素(即行业中泛称的食用色素)和水/油不溶性食用色淀。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1996)列入的允许使用的合成食用色素品种有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赤藓红、诱惑红、新红、亮蓝、靛蓝等。
问: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各有哪些特点?
答:合成色素具有色泽鲜艳、色彩丰富、着色力强、性能稳定、不易褪色、调色方便、成本低廉、应用广泛的特点,但使用范围和用量需严格控制。天然色素具有资源丰富、安全性较高(一些品种除外),但着色力低、稳定性差、色调较暗、使用成本较高的特点。
问:合成食用色素和食用色淀有什么区别?
答: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着色的食品级合成着色剂有两种,即“食用色素”和“食用色淀”。食用色素能溶于水,适用于食品、饮料 、药品、化妆品、饲料、食品包装材料和各种其他产品的着色。食用色淀由上述食用色素经色淀化加工而成,不溶于水或油,但能分散于脂肪、油脂和水等载体。食用色淀性能比食用色素更稳定,更适用于含脂肪、油脂或难以溶解色素的其他基料的着色,通常用于薄膜包衣、化妆品、蛋糕、油炸圈饼、硬糖和口香糖等的着色。
问:作为添加剂的合成色素如何分类?
答:色素类添加剂分为三类:
1. 可用于食品、药品或化妆品的着色,相当于美国的FD&C 色素;
2. 可用于药品或化妆品的着色,相当于美国的D&C 色素;
3. 可用于外用药品(如药膏)和外用化妆品的着色,相当于美国的External D&C 色素。
本公司生产的食用色素、食用色淀均属于第一类,是安全性级别最高的合成色素。
问:食用色素的规格有哪些?有什么区别?
答:合成食用色素目前有两个规格——60%和85%。前者是正在逐步淘汰的品种,有效成分含量为60%,产品中含有相对较高含量的副产物、杂质和电解质;后者无论是质量指标还是产品性能均与国际市场接轨,有效成分含量为85%,产品中副产物、杂质,尤其是电解质含量大为降低。
由于上述差异,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具有色泽更鲜艳、安全性更高、各项应用性能更好的特点,用其加工的食品的性能更能得到大幅提升。
毋容置疑,后者的价格高于前者。但经含量折算后,除苋菜红外的其他品种均低于其对应的60%含量的品种。显而易见,85%含量的食用色素无论在性能方面还是在价格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问:食用色素如何正确使用?
答:用少量温水将精确称量的食用色素均匀调浆,移至容器中加入适量温水,并不断搅拌使之完全溶解,调配成所需的色泽浓度。溶液过滤以除去在各个环节中可能混入的异物或不溶物,所得滤液即可用于着色。溶液宜现配现用,如需保存溶液必须存于阴凉干燥处。
溶解用水最好使用蒸馏水或煮沸后的冷却水。制备溶液时应在搪瓷、不锈钢器或陶瓷容器中进行,有色金属和铁制容器都会导致色光晦暗,影响着色质量。
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与酸、碱、氧化剂、还原剂、金属离子、微生物等杂质的不良影响,并注意免受高温与暴晒,以防褪色或变色。
问:食用色淀如何正确使用?
答:将精确称量的食用色淀与欲着色物料及其他辅料混合后进行研磨,使其均匀分散在需着色的物料中。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酸、碱、金属离子的影响,以防褪色或变色。
问:为什么食用色素有时有容易褪色的现象?
答:相对于天然色素而言,合成食用色素的色牢度一般较好。但不排除个别品种在特定条件下也容易褪色,如:胭脂红在还原剂(食品中的维生素C等)、氧化剂(食品中残留的二氧化硫等)、微生物等影响下极易发生褪色现象。
问:用食用黑色素着色的物料有时为什么会呈墨绿色?
答:食用黑色素通常由红、黄、蓝三个色素拼制而成。如果红色素选用了胭脂红,则由于其对氧化剂、还原剂和微生物较敏感而发生不同步的褪色现象,使原来的黑色转呈墨绿色。
问:为什么说合成食用色素是安全的?
答:人体摄入用合成食用色素着色的食品后,进入体内的食用色素可通过胃肠道微生物还原酶、肝和肝外组织微粒体和细胞质的还原酶作用进行代谢,在体内分解成相应的小分子物质,它们均是水溶性物质。
由于食用色素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磺酸基,赋予其很好的水溶性;而且食用色素在人体内经过代谢后的分解物仍是水溶性的物质。这样,摄入人体的食用色素无论是否经过代谢作用,均能极其容易地随人体排泄物排出体外,它在人体内的滞留时间很短,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产生体内累积现象,因而合成食用色素对人体绝对是安全的。
问:合成食用色素和天然色素,哪个更安全?
1.上海染料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的八个合成食用色素单色品种采用化工原料经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其分子结构明确、成分一定,各项理化和性能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的严格规定,属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色素。
2.八个单色品种均名列欧盟、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目录之中,其各项安全性指标如急性和慢性毒性、基因突变性、致癌性、致畸性、过敏性等均通过国际公认的权威机构——SCF(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JECFA(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等的评估和认可,每个品种都标明了ADI值(每日允许摄入量)。
3.天然色素取自植物和动物体,通过加入化学品或/和有机溶剂,采用物理或化学分离的方法制备。成分较复杂,往往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因而其安全性具有不确定性。
4.市面上销售的一些天然色素,特别是一些所谓的“新产品”并未通过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估和认证。一些经过评估和认证、并列入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GB 2760)中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如姜黄等,其ADI值(每日允许摄入量)仅为0.065 mg/kg体重,远低于合成食用色素的ADI值。
问:食品着色剂是否会导致儿童多动症?
答:该说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颇为流行,但经过许多食品安全专家精心设计的对比研究以后却未能找到食品着色剂能导致儿童多动症和智力障碍的直接证据。198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共识发展小组终于作出结论:没有科学的证据可以支持食品着色剂会导致儿童多动症的说法。
OPP是什么材料
邻苯基苯酚(O-phenylphenol,英文缩写OPP)是一种重要的精细有机化工产品,由于邻苯基苯酚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以邻苯基苯酚为原料的新产品的不断开发,近几年来,国内外市场对邻苯基苯酚的实际需求量将大幅增长。
由于邻苯基苯酚及其钠盐除莠活性很高,并且有广谱的杀菌除霉能力,而且无毒无味,是较好的防腐剂,可用于水果蔬菜的防霉保鲜,特别是用于柑桔类的防霉,也可用于处理柠檬、菠萝、瓜、果、梨、桃、西红柿和黄瓜等,可使腐烂降低最低限度。
郭钟福人物简介
郭钟福
郭钟福,1914年4月生于江苏张家港市杨舍镇(原属常熟),从小就读杨舍小学、梁丰中学。193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学院化学系,留校任教。1940年至四川南川航委会第二飞机厂任检验员。1942年至重庆资委会动力油料厂任研究员。1945年9月赴美国柯达公司实习。1947年回国,在上海化工厂任副厂长、总工程师,初创国内塑料加工工业。1963年7月调上海市塑料研究所若所长、总工程师,首创国内氟塑科加工。1989年退休,并兼任上海塑料研究所名誉所长。主持出版所刊《塑料摘报》。
中文名:郭钟福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原属常熟)
出生日期:1914年4月6日
职业:塑料加工专家
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学院
主要成就:首创国内氟塑科加工技术
代表作品:《合成塑料手册》《塑料应用技术》《塑料工业实用手册》等
人物简介
生平概况
求学
郭钟福,1914年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沙洲镇(今属苏州张家港杨舍镇)。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1932年在江苏公立南菁中学高中毕业时,家庭已无力筹资供读。此时,他从报上看到实业家吴蕴初创办的“天厨清寒奖学金”招考的消息,决心一试,果被录取,从而进入交通大学化学系就读。学习期间,他得到当时化学系主任徐名材的教诲。徐名材爱国、正直、博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郭钟福影响极大,成为他以后数十年处世立身的楷模。1932~1936年,郭钟福在大学求学时,与同学主编上海《晨报》“科学介绍”栏目,每周一次撰写有关介绍化学知识的文章,以加深人们对化学的了解。1936年毕业前夕,在徐名材指导下,郭钟福投入很多精力,用业余时间与几位同学赶译了HE何(HoWe)著的《化学与工业》(CHEMISTRYININDUSTRY)一书,该书上下两卷,共30万字,由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出版,纳入当时的《万有文库》第2集,为普及化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正如徐名材在该书“序”中称:“郭君等四同学请余指定书籍以为课余遴译之需,余因以何氏《化学与工业》一书介绍之,不及二年以成书是书译出,灌输常识,必能引起社会人士对于化学工业之正确认识,推广通俗化学,其功绩不在发明新事物下也”。
郭钟福在交通大学毕业后即留任化学系助教。1940年,他怀着抗日救国的心情,经与先期到达重庆的徐名材联系后,只身离开上海,途经香港、海防、昆明,进入四川,从此与在沦陷区的父母妻女一别达8年之久。他到达四川后,先去南川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任材料分析检验员,期间还从事滑翔机用的国产生漆研究。2年后,郭钟福进入徐名材任厂长的资源委员会重庆动力油料厂任燃料研究室副工程师、研究员、代主任。在厂期间,他结合专业及当时抗日战争的需要,在条件艰苦、缺乏技术基础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多项新材料研究,与他人合作先后开发了四乙基铅(汽油抗震剂)、糠醛树脂、松脂裂解、变压器油配制、木质素树脂等,获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批准的专利7项,并公告于重庆《中央日报》。其中四乙基铅有批量生产,树脂有小批量生产。1945年8月,郭钟福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被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录取公派美国,在柯达(KODAK)公司实习丙烯酸制备,在菲欧立特(PHENOLITE)公司实习酚醛层压板和棒材的加工,在里彻豪尔(REICHHOLD)公司实习苯酚合成工艺等。他在美国的2年实习考察,为以后在国内发展自己的塑料成型加工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7年9月,郭钟福回国,在资源委员会中央化工厂上海工厂工作,先任染料部主任,负责硫化元染料、直接蓝染料和金黄偶氮染料生产管理工作,后任副厂长,负责全厂技术管理工作。从1948年4月到上海解放,他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教授。
成功
1950年,重工业部决定将中央化工厂上海工厂改成上海化工厂。1954年起又对上海化工厂的产品作了调整,将该厂改建为专门从事塑料加工这一新兴工业的全国首家大型专业厂。郭钟福任上海化工厂,技术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一直主持技术管理工作。他不拘一格启用各种人才,积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并在化工部领导下,创建实施了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使工厂在先进的管理制度下,最早开发出酚醛漆、酚醛绝缘绸布、酚醛绝缘层压板等电工用系列产品,聚氯乙烯电缆料,聚氯乙烯板、棒、管、膜和聚氯乙烯泵等制品。
当时的上海化工厂,成为全国各地纷纷上马的塑料加工厂技术骨干学习观摩和培训的重要基地,同时还承担了援外任务。1959年到1961年,郭钟福担任专家组长,先后两次前往越南河内,为筹建河内塑料厂作出了贡献。此后上海化工厂还多次承担了越南、古巴等国家实习生的培训任务。
60年代初,为适应国家军工生产发展的需要,化工部决定在上海化工厂中心试验室基础上筹建上海塑料研究所。该所专门从事军工所需特种塑料制品的研究、开发和小批量生产,以缓解上海化工厂生产任务繁重不能兼顾军工需求的矛盾。化工部十分重视该所的组建,决定由郭钟福任上海化工厂副厂长兼该所副所长和总工程师,直接抓该所的筹建工作。以后,郭钟福又相继任上海塑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和顾问。30多年中,郭钟福为研制国防工业急需的特种塑料制品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钟福重视科研工作的管理和试验研究。他从人员组织、课题论证、查阅文献、研究总结、成果鉴定和资料归档各个环节进行把关,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带领大家深入实际,攻克难关,取得大量科研成果。
1959年郭钟福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1987年,中国化工学会和上海化学化工学会为表彰他从事化工工作50年和为发展化工科学技术作出的贡献,分别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1990年化工部及上海市化工局又分别授予他化工科技老专家和上海化工科技专家荣誉证书;1992年化工部为表彰他在国防化工的创业和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授予他国防化工创业奖和证书。
郭钟福曾任中国塑料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85年起为名誉理事;上海塑料工程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国家科委新型化工材料专业组成员和氟塑料专业组副组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61WG9工作组成员;1991年受聘为上海市化工局第一届技术委员会顾问;1992年受聘为上海市化工局第二届技术经济委员会顾问。
创业
创建塑料加工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全国没有像样的塑料加工业,仅有一些小厂利用进口原料制成酚醛塑料(电木)、氨基塑料(电玉)、硝酸纤维素塑料(赛璐珞)等制品。据统计当时全国这类塑料产量仅400吨左右。
1954年,国家决定将上海化工厂逐步改建为全国首家塑料专业化生产企业。要把上海化工厂由生产硫化元染料、橡胶三角皮带等产品,改造成一个专门生产塑料制品的全新企业并非易事。
郭钟福接受任务后做了以下工作:首先,确定上海化工厂的发展方向为国家急需的酚醛类和聚氯乙烯类通用塑料制品的生产;其次,为适应工厂转产需要,开展一系列更新工厂人员知识的活动;第三,调整加强技术管理和生产一线的力量;第四,改造和利用必需的塑料加工设备。通过交叉平行作业,完成这些工作,不到3年时间,使上海化工厂走上了正规批量生产塑料制品的道路。
根据国家电工器材的发展需要,上海化工厂首先开展酚醛系列热固性塑料制品的开发。当时国内缺乏生产电绝缘材料的基本原料(酚醛树脂),郭钟福会同在美国西屋公司实习的同仁,利用他们在美国学到的有机合成工艺技术,着手在厂内进行以苯酚和甲醛为原料合成酚醛树脂,进而生产出符合电工要求的黄蜡绸布、纸质和布质层压板等不同牌号、规格、标准的系列产品。
这些产品代替了进口料,为我国电工绝缘材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当初,要稳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就要有一套严格的控制手段,如从原料到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控制;从树脂配方确定到坯料浸渍时树脂含量的控制;从增强材料的处理、选配工艺、芯材与面材的老嫩度合理控制到加温加压的施压与释压程序的确定;为提高产品产量,减少废品率,对设备进行进料量从12层到20层多层压机的自动化技术改造;为使产品表面光洁度达到标准而采用镜面不锈钢板膜具等等。
上述各种控制手段,都是郭钟福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在无数次反复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由于建立了良好的质量保证系统,使上海化工厂生产的电工用酚醛系列制品始终享有盛誉。
50年代,靠自己的力量生产聚氯乙烯塑料制品是另一个崭新的领域。郭钟福为使这一任务能如期完成,几乎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国外技术资料的消化吸收上;同时,他要求大家广泛收集有关聚氯乙烯树脂及加工的资料,边学边干。他们先是利用进口树脂在橡胶加工设备上混料,在三辊压延机上压制薄膜。
其次,他派人去辽宁锦西化工厂、上海天原化工厂等聚氯乙烯树脂生产厂参观学习,了解树脂质量对加工的影响,交流加工对树脂性能的要求。
第三,利用苏联专家别什霍诺夫和伊沙阔夫及日本专家古谷正之等来厂讲学的机会,多次安排为全厂技术人员讲课,让大家共同掌握聚氯乙烯配方、加工技术和应用技术。
第四,对参加工作的大专毕业生,组织短期塑料加工知识的培训。
第五,结合生产需要,协助厂党委建立技校,培训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通过这些措施,使全厂职工积累了系统的加工聚氯乙烯制品的基本知识,摸索出了一套加工聚氯乙烯的技术。在郭钟福的参加和组织下,上海化工厂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聚氯乙烯电缆料、压延薄膜、层压硬板、挤出软管和硬管、注射成型管配件、塑料鼓风机、塑料泵和硝酸塔内衬等产品。
所有这些产品根据用途确定了多种牌号,编制了一系列产品目录、说明书和标准,在厂内建立了样品陈列室和资料档案室。上海化工厂成为国内同行厂家培训人员的基地。该厂产品如聚氯乙烯电缆料还出口到埃及、古巴和越南。
50年代,化工部为了装备上海化工厂,花了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了捏和机、挤塑机、注塑机、压延机等数十台。当时,该厂无法去国外直接选购设备,也不能请外国专家来指导安装,国内又无成熟经验可借鉴。郭钟福决心走自力更生道路,亲自主持制订方案,组织全厂工艺、机电、仪表等部门人员临时组成一支工种齐全的技术队伍,仅凭设备说明书建厂房,按生产工艺流程配置设备。经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把一台台设备安装到位,并调试成功,投入了使用。由于这些设备的投产,使该厂产品迅速跃上新台阶,到60年代初,年产量已达到数万吨,几乎占当时全国产品的1/10。日本古谷正元专家来厂参观后承认50年代末上海化工厂的水平已与日本相当。
创立塑料研究所
60年代初,国家急需发展国防军工用塑料。化工部决定以上海化工厂为依托,组建上海塑料研究所,专门从事军工塑料的研制。1962年,郭钟福接受组建工作。他重视选拔、配备人才,从上海化工厂商调了近40名人员作为建所骨干;他撰写材料,为大家讲课;他坚持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并不断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通过几年努力,使国防新型塑料研制开发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60年代初,人们对聚四氟乙烯树脂及其制品非常生疏,西方国家对我国严格实行禁运。国家下达了研制这种新材料的任务后,郭钟福组织大家查阅当时国内能收集到的各种国外文献资料,逐步弄清聚四氟乙烯树脂的性能,很快与负责合成聚四氟乙烯树脂的上海鸿源化工厂技术人员一起,开始进行加工氟塑料制品的研制工作。
通过一段工作,摸索出一套与常规热塑性塑料加工完全不同而类似粉末冶金的冷压—烧结—机加工的氟塑料加工工艺。起初,工程技术人员对烧结设备是什么样子,毫无所知。郭钟福和缪京媛等技术人员一起,因陋就简地用染料包装铁桶改成一个加热炉,用变压器调温,土法上马制成第1台烧结炉。
经过多次实验和改造,终于取得了对聚四氟乙烯树脂加工性能的感性认识,并与设备制造厂共同设计试制成功了早期的烧结炉。以后经过改善、提高,形成了专用的定型的烧结炉。他们又通过反复试验和总结提高,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加工出各种氟塑料制品,例如国防工业上急需的聚四氟乙烯钢丝增强液压软管和屏蔽管,聚四氟乙烯玻璃钢隔套,聚四氟乙烯玻璃布及附铜箔板,各种减磨和密封用的聚四氟乙烯填充制品,规格不一的聚全氟乙丙烯板、棒、管、膜和热收缩性薄膜等等。
飞机、汽车、火车机车的风挡玻璃要求做到撞击而不致发生玻璃碎片飞溅伤人,这是由无机玻璃与透明性、黏接性极好的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复合而成的。该薄膜加工有两种方法:一为溶剂型流涎法,二为无溶剂的挤出压延法。上海塑料研究所采用后者。它具有不耗溶剂、成本低廉的优点,但有几个难题要解决:一是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与增塑剂相混,会结成大小不一的团块,给挤出机加料时发生困难,因此要有合适的混和工艺和加料方法;二是挤出料很黏,在压延辊上若没有良好的脱膜涂层就根本无法加工,所以必须在三辊表面施上脱膜涂层;三是压延出来的薄膜的尺寸稳定性要好,还要防止膜间粘连。在郭钟福的参与指导下,上述几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终于研制成功。目前该研究所加工的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已由平膜发展到刻花,用途由军工发展到轿车、机车和建筑等民用领域。
经过近30年的风风雨雨,上海塑料研究所已发展为有6个研究室、1个机修车间、400名各类技术人员的特种塑料成型加工研究所。它的建立、成长和发展,无不凝聚着郭钟福的心血。
科学管理制度
郭钟福在科研、生产两方面成绩显著,与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实行科学管理是分不开的。他积极贯彻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建立生产调度制,设立人在车间但直属厂部领导的质量监督员系统,技术资料总结和归档制度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新产品的质量和及时处理生产问题,郭钟福在厂里数年如一日坚持每天上班前开生产调度会,布置任务,检查工作,听取各方意见,进行技术协调,落实生产计划和新产品试制任务。生产调度会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采纳合理化建议,使各科室和车间之间互相通气,减少扯皮现象。至今,许多老同志回忆当时的情景,都盛赞这种工作方法科学、合理。独立于车间的质量监督员制度,使质量监督员在控制产品质量时不受车间牵制,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监督。每道工序上的质量监督员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就保证了最终产品的质量。郭钟福重视实践,每天都要亲临现场,了解生产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因此他作出的决定容易为各方接受,并遵照执行。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工人的意见,他都以事实为依据来听取和采纳。聚氯乙烯电缆料用进口树脂加工一些时间后,工人们提出:为了扩大电缆料的原料来源,建议用国产聚氯乙烯代替进口聚氯乙烯;为了适应国产聚氯乙烯热稳定性差,建议将稳定剂改用硬脂酸铅代替硬脂酸钡。但主管工程师不同意这样做。主要理由是国产树脂制品色泽稳定性差。郭钟福经过调查认为,工人和主管工程师的意见各有所长,决定两种意见都采纳,即用进口聚氯乙烯加硬脂酸铅生产的电缆料用于生产浅色制品;用国产聚氯乙烯加硬脂酸铅生产的电缆用于生产深色制品(因铅容易变为黑色)。实践证明,效果很好。郭钟福在管理中也能听取各方面意见,如参照国外资料和国内使用的实际情况,把酚醛塑料、聚氯乙烯塑料、氟塑料等开发成有多种牌号的产品,编制一系列的产品目录、标准和使用说明书,供用户选用,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要。他还主持建立起相应的图书资料和技术档案的管理制度,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郭钟福在我国塑料加工战线上几十年如一日,勤奋耕耘,无私奉献。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精益求精,有着执著的追求。他对同志不摆架子,平等待人,团结共事,为大家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因此,当时的上海化工厂人才济济,而且源源不断为全国输送了大量人才。他在生活上一贯艰苦朴素,作风正派,公私分明,疾恶如仇。“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蒙受不白之冤,遭丧母亡妻之打击,一旦恢复工作后仍孜孜不倦,一心扑在事业上。郭钟福退休后,仍关心着厂、所的发展和研究课题,仍继续不断地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他自己说,这是为了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折射出高尚的思想光辉,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他认为工作成就是大家的,自己的事迹是平凡的。
人物简历
1914年4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沙洲镇。
1932—1936年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6—194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0—1942年四川任南川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检验员。
1942—1945年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动力油料厂任燃料研究室代主任、研究员。
1947—1949年在上海任资源委员会中央化工厂上海工厂染料车间主任、副长厂,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49—1963年任上海化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63—1984年任上海市塑料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所长兼总工程师。
1984—任上海市塑料研究所名誉所长、顾问。
主要论著
1郭钟福等合译.化学与工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郭钟福合编.合成材料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郭钟福合编.农业用塑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4郭钟福,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5郭钟福,等.自然科学年鉴.化工卷(部分条目).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6郭钟福.有关工程塑料应用的设想和建议.工程塑料应用杂志,1981(1)
驻扎在上海的跨国公司的名录
上海市核准的跨国公司名录(共175家,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
1 小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 欧姆龙(上海)控制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3 拜耳(中国)有限公司
4 普莱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5 越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6 碧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7 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
8 帝斯曼(中国)有限公司
9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10 上海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
11 理光软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12 重机(上海)工业有限公司
13 上海理光传真机有限公司
14 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
15 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
16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17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18 上海爱立信--新泰电子有限公司
19 世格流体控制(上海)有限公司
20 库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1 上海松下微波炉有限公司
22 先锋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23 理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4 大赛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5 斯凯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6 东芝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27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8 先锋电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9 上海德尔福国际蓄电池有限公司
30 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
31 强生(中国)有限公司
32 圣戈班磨料磨具(上海)有限公司
33 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34 上海吉田拉链有限公司
35 3M上海研磨产品制造有限公司
36 3M中国有限公司
37 重机(上海)产品服务有限公司
38 三得利(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39 三得利啤酒(上海)有限公司
40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41 三菱商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42 英飞凌科技资源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43 上海先锋电声器材有限公司
44 上海惠普有限公司
45 阿尔卑斯通信器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46 上海味之素氨基酸有限公司
47 佳斯迈威(上海)非织造布有限公司
48 上海国际油漆有限公司
49 上海美维电子有限公司
50 上海高桥巴斯夫分散体有限公司
51 上海松下电子应用机器有限公司
52 东丽(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53 三得利(上海)食品有限公司
54 三得利(上海)市场服务有限公司
55 花王(上海)产品服务有限公司
56 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57 爱立信通讯软件研究开发(上海)有限公司
58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59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60 百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61 上海三菱电机.上菱空调机电器有限公司
62 上海一冷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63 上海富士施乐复印机有限公司
64 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65 上海金森石油树脂有限公司
66 百胜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67 上海汽巴高桥化学有限公司
68 上海阿尔斯通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
69 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70 上海强生有限公司
71 巴斯夫上海涂料有限公司
72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73 上海伊顿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74 上海澳联玻璃有限公司
75 上海阿姆斯壮建筑制品有限公司
76 上海松下等离子显示器有限公司
77 上海夏普电器有限公司
78 上海庄臣有限公司
79 上海味好美食品有限公司
80 巴特勒(上海)有限公司
81 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
82 上海诺华动物保健有限公司
83 飞利浦照明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84 上海旭电子玻璃有限公司
85 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
86 普利司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87 埃梯梯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88 圣戈班高功能塑料(上海)有限公司
89 东芝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90 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91 爱立信企业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92 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93 花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94 上海金菲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95 上海通惠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96 发美利健康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97 上海美蓓亚精密机电有限公司
98 不凡帝范梅勒糖果(中国)有限公司
99 上海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100 康宁(上海)有限公司
101 斯凯孚(上海)轴承有限公司
102 阿托菲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103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104 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05 斯凯孚(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06 上海欧姆龙控制电器有限公司
107 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
108 联合利华服务(合肥)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109 合肥利华洗涤剂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110 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
111 雀巢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112 三井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113 大金氟涂料(上海)有限公司
114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
115 中涂化工(上海)有限公司
116 上海三得利梅林食品有限公司
117 百时美施贵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18 博朗(上海)有限公司
119 费希尔调压器(上海)有限公司
120 AVL李斯特技术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121 上海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
122 松下电器物流(上海)有限公司
123 上海DIC油墨有限公司
124 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
125 上海摩托罗拉通信产品有限公司
126 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127 荷皇天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28 上海福乐食品有限公司
129 上海雀巢饮用水有限公司
130 松下电工信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131 迪爱生投资有限公司
132 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133 拜耳(上海)聚合物有限公司
134 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135 上海索广电子有限公司
136 上海ABB电机有限公司
137 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
138 上海麦光快餐有限公司
139 上海麦威快餐有限公司
140 上海麦福食品有限公司
141 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
142 上海松下电工池田有限公司
143 日东电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44 东芝产品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145 日东电工(上海)电能源有限公司
146 上海电装燃油喷射有限公司
147 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48 威可楷(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49 上海理光数码设备有限公司
150 日东电工(上海松江)有限公司
151 德固赛(上海)有限公司
152 德国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
153 上海杜邦光掩模有限公司
154 上海意力速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155 上海南部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156 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157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158 上海松下半导体有限公司
159 上海ABB变压器有限公司
160 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161 阿尔卡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62 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63 拜耳(上海)聚氨酯有限公司
164 上海三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165 瑞侃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166 德莎胶带(上海)有限公司
167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68 麒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69 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170 上海宇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171 吉列(上海)产品服务有限公司
172 上海吉列有限公司
173 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
174 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
175 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2005年以后的找不到了,到2008年末,据说至少有224家
郭刚的代表工程
1995年7月~1998年3月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1998年3月~1998年11月南京扬子巴斯夫苯乙烯系列有限公司;1998年11月~1999年8月上海UCB特种化工有限公司;1999年8月~2000年3月苏州葛兰素威康制药公司;2000年3月~2002年12月上海佳和化工厂有限公司;2003年3月~2004年4月南京扬子-巴斯夫石化一体化项目丙稀酸/酯项目罐区;2004年4月~2004年12月上海巴斯染料化工有限公司助剂改造工程。